close
html模版鄭博宇:如何轉變“天然獨”?北漂臺灣青年這麼說
【10月21日,北京創業公社臺灣驛站在中關村正式啟動,臺灣“北漂”鄭博宇先生擔任總負責。這是鄭博宇與北京結下不解之緣的第七年。從09年第一次到北京,到16年在北京紮根,7年時間,起起伏伏,他始終相信北京能給他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致力於推動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與瞭解、緩解兩岸日益高漲的對立情緒。觀察者網有幸采訪鄭先生,同各位讀者分享他對於兩岸關系未來發展的獨到見解。】

觀察者網:據我所知,臺灣有一批年輕人很排斥“走出去”,推崇留在臺灣享受“小確幸”,尤其討厭接觸大陸。而您似乎截然相反,從09年開始,幾乎每年都要到大陸來,並在畢業後決意留京工作。您為什麼會有和那些人截然不同的想法?

鄭博宇:其實和08年奧運會有關。看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會覺得,這個地方現在發展得很不錯,想過來看看。其實來大陸的臺灣學生更多的選擇去上海,不過我更喜歡北京,因為自己喜歡歷史嘛,所以古都更有興趣。

09年的寒假,第一次參加來北京的交流團,感覺非常新,非常現代化。來之後會覺著,這個地方和你在臺灣聽媒體說的那個北京差別很大。後來,我在兩岸經常來往,更能看到兩地發展的差異。最簡單的一個體現——地鐵。臺灣是96年才有地鐵,北京從65年就開始建地鐵瞭。

一年年來,北京每一年都在進步,你每年再見到它都覺著它更好瞭,最起碼在公共建設上面。臺灣政府的效率非常差,比如說桃園機場,機場快軌蓋瞭快20年還沒蓋完。在北京,我從首都機場坐快線,問北京的朋友這個快線建瞭多久。朋友告訴我,兩年。兩地發展的差異太明顯。

那個時候我就覺著,這個地方這麼好,又是首都,是未來的競爭核心,我應該走出來,到北京工作。所以,我在臺灣把兵役結束後,就來北京發展瞭。

觀察者網:我讀過您的回憶文章,剛到北京工作,您似乎經歷瞭一些挫折,生活比較辛苦。那個時候有沒有失望過?覺著工作以後才發現,真實的北京並沒有旅遊時所看到的那麼美好?

鄭博宇:多少會有。

我早期的困難,原因在於信息的缺失。在臺灣,我們根本看不到太多有關大陸的商業信息,特別是大陸公司的招聘信息。接觸過大陸的人也許會知道騰訊,知道阿裡,知道小米,但是就算知道這些企業,也沒有這些企業的招聘信息,你想進也進不去。那個時候我比較感性,一腔熱血就是想來大陸工作。在隻去大陸工作的前提下,我隻能找臺企到大陸工作外派的機會。

最早我在臺企,工作地點是順義,五環外。但是我們來北京交流也好,玩也好,其實都在五環內。所以一定會有落差。但是,你會勸自己,好歹這還是北京。我想的是,先到北京,來之後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而且,那個臺灣企業本身就有問題,我就不講這是個什麼企業瞭。很多老的臺灣企業,常常都是專門誆自己臺灣的人。你會覺著這個公司根本沒有發展前途,和你想要的不一樣。

當時,我已經有想法要回臺灣去瞭,所以開始找北京的朋友們吃告別飯,其中吃飯的一個朋友就是我現在這個公司的副總裁。我們是2015年6月認識的,通過參加一次臺灣青年創就業考察團。飯間聊天,我說,現在的公司有很多問題,我打算回臺灣去,所以吃個飯告別下。結果他就跟我講,他們公司要做一個臺灣的區塊,針對臺灣的創業者,希望用臺灣人,問我有沒有興趣來試一試。



鄭博宇

雖然我沒接觸過企業,但我以前做過臺灣“立法院”民意代表的助理,憑著這個經驗我覺著我可以試試。這一試,就試到現在,成瞭首鋼第一個臺灣人。

其實是一個機緣巧合,多虧以前積累的人脈。當我決定離開的時候,各方朋友都在幫我找工作,因為他們知道我是真的想留在北京工作,他們也希望你能留下來。

觀察者網:在大陸,有那麼一批人,認為在基礎建設、社會福利方面,臺灣比大陸要優秀很多。您怎麼看?

鄭博宇:臺灣小啊。如果臺灣和大陸一樣大,社會福利早就把財政吃垮瞭。為什麼現在臺灣要搞各種改革,而且一堆人在反對?太多敗傢的政策。光是養一些人,補助一些人,就要賠死瞭,社會還要怎麼發展?

臺灣的福利的確是不錯,健保制度號稱全世界最好。但是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造成大量的財政赤字。很多旅居海外的臺灣人回臺灣不是為瞭建設臺灣,就是為瞭做健康檢查,做完就走人瞭。沒有貢獻任何GDP,反而享受瞭福利。

這個制度憑良心講,很好,但是他有油煙處理設備很多的問題,不周全。沒有什麼可持續性,沒有東西能支撐下去。因此,健保改革瞭兩次,還都是失敗。

觀察者網:臺灣大學畢業生起薪2萬2千新臺幣的事情討論很久瞭,但臺灣的經濟基本盤似乎還在。一些青年在太陽花運動中得到發泄後,整個社會看上去還挺穩定的。大陸網民分成兩種意見,一派認為臺灣毫無前途,另一派則認為這樣過於唱衰,你怎麼看臺灣的實際形勢?

鄭博宇:我個人認為,現在看到的都是粉飾太平的假象。看上去,太陽花結束以後,社會還是穩定的,可是問題壓根沒有解決。他隻是漠視瞭這個問題而已。臺灣人是健忘的。臺灣人吵吵吵,下個新聞一出來,啪,風向又換瞭,然後大傢就忘記這件事瞭。所以,一切都是政治運作的結果。數字,KPI,GDP都是可以用統計學工具去包裝的。

觀察者網:您認為,對於臺灣年輕人而言,大陸比臺灣的確有更多的機會,對嗎?

鄭博宇:一定的。走出來,你才會知道的更多,不走出來,你永遠隻知道這麼多。我覺得如果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大陸,基本都可以找到很好的機會。如果在臺灣,除非做高精尖產業,否則,隻做一般產業,沒什麼上升空間,就是打工。

舉個例子,我一個臺灣的同學,海龜,紐約大學畢業,在摩根斯坦利工作過兩年,後來回臺灣服兵役,兵役結束後在臺灣找工作。找到瞭兩份一樣性質的工作,但是不同工資。一個是臺灣的公司,一個是大陸的公司。臺灣的公司開給他2萬8千臺幣,大陸的公司一個月開給他6萬臺幣,加一年五張來回機票。

有臺灣朋友一直在問我,你為什麼要一直把人往大陸帶?我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如果是你怎麼選。他們都會說,那我肯定選第二個。我就說,既然你都選第二個,你為什麼不讓人傢來。

現在臺灣喜歡講“新南向”,說不去大陸可以去其他地方。但是,如果不來大陸去其他地方的話,信息成本會更高。瞭解、進入大陸的成本是最低的,最起碼語言上沒有溝通障礙。

“新南向”絕對是要失敗的。臺灣有多少人會東南亞語系的語言?新住民也許會,他們是東南亞國傢來的移民,所以可能會東南亞語系的語言。也許他們有機會,但是最多也就20萬人,還是加上小孩子。一般的臺灣年輕人,包含現在所謂的中間層的人,要他們跑去學越南文、泰語、印尼話,怎麼可能?我以前在對外單位工作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學四種語言,能夠學到跟他們打招呼,已經很不容易,何況去那裡工作?

到大陸是同文同種,字看得懂,語言交流順暢。沒有溝通成本的問題。



北京市臺辦副主任於鳳英女士參加創業公社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啟動儀式

觀察者網:您在大陸這些年,有沒有覺著大陸年輕人對臺灣人態度上的有一些變化?

鄭博宇:接觸大陸90後、00後之後,我的危機意識更強瞭。80後的大陸年輕人會跟你講,同宗同源,血濃於水。但是到瞭90後、00後,他們更務實。如果到最後,他們希望臺灣統一的原因是臺灣的戰略地位,而不是因為血濃於水的情感,這是比較可怕的。當感性的認識被理性的解讀替代,判斷事情的時候就會缺少感情,比較冷漠。

現在網絡上,蔡英文講瞭什麼話以後,很多評論馬上就會說,我們應該武統臺灣。然後臺灣的電視節目又在發神經,說大陸不可能武統臺灣。很多臺灣人甚至還認為,中國美國日本會為瞭臺灣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你不覺得很好笑嗎?美國是故意把臺灣壓著來牽制大陸,時不時給你一點小恩小惠,賣一些廢品、爛武器。而臺灣人把這些當成恩賜一樣。唉,很悲哀。

觀察者網:您認為,現在臺灣媒體的現狀,是什麼造成的?是資本操作,還是政治因素?

鄭博宇:政治因素居多。有段時間,民進黨逼著國民黨把黨政軍撤出媒體界。國民黨笨笨地撤出來,民進黨就很聰明地切進去瞭。所以現在媒體都是民進黨的,不然“三明治”(臺灣綠營三大新聞媒體三立、民視和自由時報的代稱——觀察者網註)是怎麼來的。

臺灣新聞內的八卦文化是因為蘋果日報、壹周刊進來瞭,然後臺灣新聞越來越八卦,越來越狗仔。蘋果進到臺灣,就把臺灣往香港的那種文化上去帶,怎麼可能說大陸正面的事情?天天盯著人傢的醜聞都來不及,哪裡會報道有用的東西。

我回臺灣從來不想看新聞,一點營養都沒有,浪費時間。新聞和綜藝節目沒區別,都是看瞭笑一笑。我跟臺灣年輕人這麼講:珍惜你的前程,別看新聞。

臺灣媒體絕對不會報道大陸的正面新聞,每次隻有大陸有什麼問題,臺灣的媒體才會報道。比如今天天宮二號升空,在臺灣絕對看不到相關的新聞,頂多中時會報一下。

之前商業周刊上有一篇關於大陸創業的文章,結果就有很多人給我打電話,並不是詢問我有關創業的問題。不問你怎麼落地,而是問你怎麼拿(大陸政府的)錢。這就是媒體可怕的地方,他誤導瞭很多人,然後把這個事情給政治化。很多好的臺灣團隊可能本來想來,被影響到瞭。他們怕身邊的朋友會認為,來瞭就是來拿(大陸政府)錢的。

臺灣人缺少國際觀,甚至看不到太多國際新聞。準確說是臺灣本地派都沒有什麼國際觀,而願意出去的人還是有的,他們有危機意識。他們不願意回臺灣,覺得回去以後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觀察者網:這兩年,因為各種原因,臺灣、大陸的青年、甚至說整個社會,出現瞭撕裂和敵對,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文化隔閡還是政治操作?

鄭博宇:兩岸分開這麼久,有隔閡是正常的。不要講兩岸,臺灣的南北都有差異。溝通上、習慣上、文化上有差異是正常的。但是最起碼,文化是同根同源,語言溝通沒有問題。

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政治操作上。這樣講好瞭,我這一代的臺灣學生,我是86年的,先學中國史,再學臺灣史,再學世界史。但是陳水扁執政之後調整的課綱,先學臺灣史,再學中國史,才是世界史。聽起來這隻是一個小的變動,其實對於本位主義有很大影響。他會讓年輕人主觀意識在建構的時候就認定,臺灣、中國是兩個地方。

簡單地說,我看到兵馬俑會覺著,這是我們文化的東西。但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來看,這就是一個景點。因為本位主義不一樣瞭。

這就是嚴重的政治操作。加上馬英九執政8年,也沒有去調整這個東西。等於說,這個東西遺毒瞭16年。現在蔡英文執政,就更不可能去改變瞭。政治、媒體、教育。媒體和教育被政治操縱。

觀察者網:您認為,如果國民黨後續能夠再次執政,這個問題還能撥亂反正嗎?

鄭博宇:我說難聽一點,更改這個事情是可以做的,但問題是,這個遺毒已經產生瞭16年,中間這一代已經深受其害。青少年時代,人的認識一旦固化,就很難再去改變。

為什麼會有太陽花?為什麼會有課綱遊行?鬧的這批人,在初中高中學的都是陳水扁教改出來的東西。為什麼蔡英文敢講“天然獨”這件事,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在這些人心裡已經根深蒂固。

我以前的同學,去富士康找工作,筆試過瞭。第二輪的時候,人事問他,我們公司要外派大陸,你有沒有興趣。他說:我為什麼要去大陸?然後就沒錄取這份工作。臺灣其實很多這種年輕人。



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啟動儀式

觀察者網:現在的狀況是,政治操作還將持續下去,至少還要持續七年,很難出現讓人感覺樂觀的轉變。那麼臺灣未來該怎麼辦?

鄭博宇:我們很難針對政府操作做什麼,但是民間的交流不能斷。民間交流應該更有實質性的效果,讓更多想要走出來的年輕人都得到可以來大陸的機會。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臺灣人都走出來,但隻要有人想走出來,我們就應該提供機會給他們,應該讓想知道外面世界的臺灣年輕人知道,北京到底是什麼樣的,大陸到底是什麼樣的。他要有選擇的權利。根基隻能從這一代年輕人去慢慢改變。

為什麼很多臺灣年輕人不願意來大陸?因為他們認為來大陸的,要麼是國民黨的,要麼是臺商二代,反正一定是富二代。機票那麼貴(往返機票1萬5新臺幣左右——觀察者網註),他連來的機票都負擔不起。

加上在臺灣,少數團體一直把持來大陸的資源。比如說,你不加入我的會,就不能參加去大陸的活動。其實臺灣年輕人想來,隻是沒有錢。我想加入兩岸交流團,但我不是這個會的人,也不能加入這種交流活動。

這些單位也好,協會也好,資源哪裡來的?都是這邊單位給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掙得很多。但是真正想要到大陸的年輕人並不能真正受益。長期把這些資源都放在不對的地方,讓不對的人去操作這些資源,隻會讓臺灣年輕人來大陸的門檻更高。我希望這種兩岸交流的事情不應該再由特定或是一些利益團體去壟斷。

兩岸每年來往的人次據說有1500萬人次以上,實際上,隻有不到700百萬人來過。因為都是重復的人來大陸。能來的人會一次次來,不能來的人還是不能來。

所以,要擴大整個交往的規模,要多給那些真的為臺灣青年服務的單位一些機會,給一些新的民間團體機會。而不是隻看重那些老的民間團體。

我覺著,臺灣的青年現在好值錢,那些人都在想辦法把臺灣青年拉去自己的團體。以前臺灣社團哪有青年會,這幾年突然蹦出來青年會。以前工商那邊哪有青年會,還不是因為現在青年是熱點,才搞青年會。

觀察者網:我們應該如何挽回大陸、臺灣兩岸青年人之間的感情呢?

鄭博宇:交流,現實的交流。說句實在話,兩邊網絡上的叫囂,根本看不到人。

臺灣對大陸的瞭解,甚至可以用孤陋寡聞來形容。我本碩博都在臺灣,讀博士做助教的時候帶本科生,大陸的同學跑過來跟我說,他是從青海來的,臺灣的同學問他是不是騎馬上課。我帶臺灣的學生來大陸,都會提前辦一個行前說明會。我告訴他們:北京的地鐵很方便,基本哪裡都能到。臺灣的學生居然問我:北京竟然有地鐵啊?我就說:北京都辦完奧運瞭,能沒地鐵嗎?

你懂這個資訊不對稱到瞭什麼程度嗎?所以說交流是很大的問題。

臺灣的人不到大陸來,大陸的人到臺灣去又比較麻煩。其實相比較去臺灣要各種證件,到大陸來是比較容易的。通過工作,通過上學,通過創業實踐,在各個面向上,讓兩岸青年多一點互動和交流。比如說臺灣的交流團,不要讓老師來帶。訓練志願者,讓學生自己跟志願者互動,不用管他們。他們培養出友誼,自然有相互理解的途徑。

有時候,兩岸的很多年輕人在吵,我就會說:你們別吵瞭,我問你們5個問題。這些問題你們答出來的相似性應該是百分之七八十。他們不信。然後我問他們:你們有沒有買房的壓力?有啊。你們存款多嗎?沒有啊。你買得起車嗎?買不起。你有女朋友嗎?沒有。好瞭搞定瞭,四個問題已經百分之80瞭,都不需要問第五個問題。

其實兩邊都一樣,兩邊年輕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問題也是一樣的。當這些問題沒有被政治刻意炒作,從務實的角度去想,就會產生同理心。對於政治狂熱的那一撥人是被刻意放大的,臺灣真正的民意是沉默的,你看到的臺面上的新聞不是真實的。所以現實的交流還是很重要。有時候,你跟年輕人講話,倒不如讓年輕人去跟年輕人講,同齡人之間更有說服力。



創業青年代表們在臺灣驛站交流溝通

觀察者網:您一直在提倡一種新的兩岸青年交流模式,叫做“體驗式交流”,這種模式跟傳統的交流團有什麼不一樣呢?

鄭博宇:“體驗式交流”和以往的臺灣交流團是有區別的。以前的交流團就是“三好團”:吃好、玩好、睡好。這樣的交流團就像你去夜店,喝瞭酒跳瞭舞,很high,隔天醒來什麼都忘瞭。它沒有辦法在參與者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很多臺灣學生報這種活動當畢業旅行,就是來玩而已,沒有實質意義,當uabank貸款專家|台中創業貸款|台中房屋貸款|台中企業貸款|台中汽車貸款然留不住人。

而且,這樣的團刻意把最好的一面去呈現,結果,真正在北京生活才發現和當初看到的不一樣。來玩的時候回憶深刻又美好,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全聚德這麼貴,地鐵這麼擠。他們都坐大巴在北京玩,哪裡知道地鐵那麼多人?他們完全不懂北京真正的狀態。

我帶“體驗式”交流團,基本不用大巴車,全部坐地鐵。你看到的就是真的。你要擠過地鐵才知道北京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那麼堵。你要深刻地瞭解這個地方,才有把握能在這裡生存。否則,就算給再多的補助,補助燒完就沒錢瞭,沒錢瞭就準備回臺灣瞭。那都是假的。

我認為,實習是最快也是最好的體現方式。它可以提供學習、工作經驗,又可以幫助瞭解市場。實習要求學生住在這裡一段時間,足夠他們去瞭解環境。這才是深刻的、有意思的、有意義的一個交流運作模式。

來大陸這邊實習,就算他們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們仍然會有興趣來。第一,他可以來看看這個地方。第二,在大陸實習比在臺灣實習有意義、有內容。臺灣雖然也有實習,但都非常水,去公傢機關發發公文,並沒有實際的意義。但來大陸實習過後,他可以在履歷寫在哪裡工作過。

今年我在一場會議中提出“體驗式交流”這個概念(原文是兩岸青年交流不在形式重在體驗),然後張主任提上去給俞正聲主席,所以今年的海峽論壇,我有機會和俞正聲主席交流就業創業。這些算是經驗之談。我自己帶過的臺灣交流團,有人在大陸已經結婚瞭,兩三對;有人在大陸工作瞭;有人在大陸買房瞭。他們在大陸發展得都不錯,這說明,提供一個機會,大傢都願意來。

我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去說明問題。我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人,從小到大都是靠著自己拼上來的。我相信個人的發展應該凌駕於一些政治元素。個人發展的前提是什麼?是走出去。

我跟臺灣年輕人講這個概念:我們年輕的時間有多久。25歲碩士畢業,到40歲左右,也不過15年。15年的時間,你跟著一些人搞政治,你得到的是什麼?幫著別人抬轎而已。什麼都沒得到,這就是一種虛度。再回頭看看就會後悔。

觀察者網:總結這些年的經歷,您認為,在兩岸青年交流規模方面,是不是還比較有限?我們大概還需要發展多少年,才能將兩岸青年的關系,帶到一個比較積極的方向上去?

鄭博宇:多少年不好說,但是的確應該擴大交流面向,政策往下走,這是一個發展方向。

去年我幫中國銀行招瞭臺灣的實習生,60個名額,隻有120個人來報名。今年,體驗式交流開始以後,實習名額提到瞭80個名額,但是有1000個人報。其實你看,這個需求是有的。

另外,80個名額有1000個人靜電油煙處理機,剩下920個人去哪裡瞭?其實應該全面向的都打開。

我向國臺辦提過一個建議,希望能有一個公平化、集成化的平臺,把全國各地能夠提供給臺灣學生實習崗的單位都統一發佈,讓臺灣的學生憑個人能力申請競爭。現在的系統,很多的時候還是會回到固有的模式——不是富二代,不是政二代,就沒有辦法去中國銀行這種好的大陸企業去實習。現在的模式還有權貴問題在。

此外,我希望這個平臺能夠盡量消除實習崗位之間的巨大落差。比如說,中國銀行的崗位包吃包住包機票還有工資,而一些別的公司學生則需要自己租房買機票,實習工資還十分微薄。這個差距過大就容易產生問題。

我的公司也有不少臺灣實習生,他們真的有意願來大陸,隻不過是缺少機會和信息。我會盡可能借助自己的平臺去幫助他們。我會努力把自己發展好,然後我身邊的人會知道,我是真的一點背景都沒有,就是在北京靠自己的方式累計瞭這麼多。

我想要創造的就是這麼一種概念,你不是富二代,你不是政二代,在這裡,你隻要有用心,你還是有辦法發展的很好。我不敢說自己發展的很好,但是至少,我自己感覺還行。

其實願意走出來的人,他們的能力都不差。

其實並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是故意被操縱,尤其咨詢被操縱。我們不是求著誰到大陸來,而是希望隻要有一點想要來大陸看看的意願,就給他一次機會。

我自己公司有個臺灣的實習生,95年的。在臺灣還有一個小助理,98年的。小我一輪。我也問過他,你幹嘛跟著我,又沒有錢拿。他就說,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他參加瞭一次到北京的活動,認識我以後主動提出幫我處理在臺灣的事情。

我希望能夠影響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認知,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方向。要把這些資訊傳承下去,算是一種責任感,最起碼以後的人可以不用像我一樣繞彎路。我能夠做的,就希望盡量做好。按照六度分隔理論一個人可以影響6個人來算,這個影響力也會有效果。

更何況,還有臺灣的創業團隊到大陸來需要我們的幫助。他們不瞭解大陸的環境,不接地氣怎麼創業呢?燒錢嗎?燒的錢能比別人多嗎?很難。會有很多問題。

關於創業公社臺灣驛站:

10月21日,創業公社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正式啟動。

該驛站由創業公社臺灣青年員工策劃、打造,通過匯集多方優勢資源,為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最佳的創業環境,從而促進兩岸青年創業交流。

臺灣驛站會為每個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三個月的免費辦公場地,另提供包括資訊普及、金融扶持的等在內的服務咨詢。

臺灣驛站隸屬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該創業公社創建於2013年5月,致力於為“北漂”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業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快速發展。3年多來,創業公社已成為北京市規模、服務、空間皆領先行業的創業生態運營商。截至今年10月,創業公社培育出的中關村雛鷹人才企業占北京全市總量的五成以上。

背靠創業公社,臺灣驛站將為臺灣創業團隊提供更多本地相關領域的創業咨詢及創業導師的對接,促進兩岸創業者之間的交流溝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A786D2DF5EE2CB5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v757x5n3 的頭像
    cpv757x5n3

    黑目的推薦天地

    cpv757x5n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