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廳油煙處理時報【許文貞╱台北報導】
「記得曾經有小說家形容,翻開書頁攪動空氣的感覺猶如蝶翼振翅飛舞,我以為書籍裝幀也該是一種聲音的呈現。」著迷於書籍的裝幀與設計,作家李志銘(見下圖,洪錫龍攝)繼《裝幀時代》和《裝幀台灣》之後,又新推出《裝幀列傳》,記錄1970年代以降的11位設計者,不斷實驗、創新的故事。
油煙處理40歲的李志銘就讀台大城鄉所時與老書結緣,從此一腳踏入老東西的世界。但和如今充滿懷舊溫情的復古流行不同的是,他在台灣的舊書裝幀中看到的是廚房油煙處理台灣當年的藝術創作者很原始純粹的力量。
「那是一個充滿壓迫的年代,在保守、資訊匱乏的戒嚴時期,這群創作者想創作,卻又不想走傳統的藝術路線,藉由創作手法來反叛。」李志銘說,在沒有電腦繪圖素材可用的1970年代,這些設計者藉由手繪、不同素材拼貼、攝影等方式,實驗書籍裝幀的各種可能性。「那股力量是很生猛的,讓每一個人創造出各自不同的風格。」
不過當時「設計」的概念不如現在普及,這群創作者與其說是設計師,不如說是藝術家,他們彼此結成藝術社團,常常溝通交流,一邊做書籍裝幀、封面設計,對紙張材質、油墨如何印製如何呈現仔細比較,另一方面也辦雜誌、做紀實報導、甚至服裝設計。「即使作品不油煙處理器成熟,但卻充滿實驗性,很有力量。」
例如創辦《ECHO》和《漢聲雜誌》的黃永松,在《ECHO》這本全英文、將華人傳統文化藝術介紹給全世界的雜誌中,採用了和當時國際雜誌相較之下毫不遜色的前衛設計風格,卻又從廟會祭祀、傳統禮俗、古蹟和風土文物中挖掘紀實報導的素材。《漢聲》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在大小、裝幀樣式上多方實驗和反覆試印,十分講究。「這個就叫作『書卷氣』,書拿起來是軟的、輕的。」
寫過老書、黑膠唱片、舊書店等「老東西」的李志銘,接下來想寫的是老雜誌。他隨手翻出一本1970年代的攝影雜誌,翻開就是以凌明聲為畫面主角的作品《何去何從》。「研究這些老書,就發現老雜誌其實也是一脈相承。我會以個別的專題,分成攝影、文學、性別等類別來介紹。」
22F80AD4DAB45033
留言列表